IB中文: 解析余华《活着》中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

很多人读余华的《活着》,一开篇就会被福贵那种平静中带着钝痛的叙述吸引住。其实,整部小说几乎都是以福贵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展开这种叙述方式,不仅让故事格外真实,也让我们与福贵的命运紧紧相连。

 

1、第一人称拉近与读者距离

其实,这种手法像是让我们坐到了福贵身边,听他慢慢讲述自己的一生。比如书中写到:“我和家珍推着牛,慢慢地走在田埂上。”这一句看似平常,但因为是“我”和“家珍”,我们能感受到当下的景致和人物的细微心情。如果换成第三人称,故事可能就多了一层距离。

 

2、第一人称视角直击人物内心

第一人称视角还有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就是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最直接的变化。比如福贵失去儿子有庆后,他说:“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院子里坐了很久,月亮一直跟着我。”这不是旁观者冷静的描述,而是主人公情感的自白。读到这里,我们也会和福贵一样,体会到那种孤独和无力。

 

3、第一人称叙述增加情感共鸣

余华选取福贵的声音,让整个故事变得朴素、坦诚,没有过多修饰。你会发现,《活着》中的苦难不是被渲染得极端可怕,而是被主人公平静地“讲出来”。正因为这样,反而更让人动容。你也许会疑惑,为什么余华没有用全知视角来展现更大的历史画卷?其实,第一人称限制了信息量,却增加了情感共鸣。我们知道的只和福贵一样多,这种“不全知”让小说更具生活质感。

 

当然,这种视角也有局限,比如我们无法知道其他人物完整的心理世界,但也正因如此,读者需要主动去揣摩那些言外之意。这种带着“盲区”的讲述反而更接近真实人生。

 

如果你在IB中文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在后台踢我。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