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B 中文的学习中,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抒情类诗歌,尤其是直接抒情的作品,诗人往往会明确直接地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看法,阐述感悟出的人生哲理,这类诗歌相对容易分析。接下来,我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深入探讨抒情类诗歌的写法。同学们可以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下次遇到抒情类诗歌直接套用。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选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版)
一、意象的运用
IB中文A常常考察学生意象,那么在抒情类诗歌中,意象用的会更多。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在《我爱这土地》中,艾青运用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来表达深沉的情感。
1. 隐喻人民苦难:诗中 “暴风雨”“悲愤的河流” 这些意象,生动地勾勒出当时中国大地遭受侵略者残酷蹂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处境。“暴风雨” 象征着侵略者的肆虐,“悲愤的河流” 则体现出人民内心积压的痛苦与愤怒,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
2.隐喻人民反抗:“激怒的风” 是一个极具力量感的意象,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无止息” 一词暗寓着这种反抗精神代代传承,永不磨灭;“刮”“激怒” 等词则进一步强调了反抗力量的强大。
3.象征斗争前景:“温柔的黎明” 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未来。“林间” 可以看作是人民大众的象征,意味着希望来自于广大人民。诗人的情感从对现实苦难的悲愤,逐渐过渡到对 “温柔的黎明” 的憧憬,展现出诗人坚定的必胜信念。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二、抒情方式
1.IB 抒情类诗歌有时会把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整首诗以鸟自比,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间接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表面写鸟,实则写诗人自己。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则是直接抒情,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炽热的爱,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这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既使诗歌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又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2.借物抒情:诗人借助鸟这一形象,将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等情感都寄托在鸟的歌唱与死亡中。“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借鸟的自白,表达了诗人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至死不渝的决心,借物抒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三、语言特色
1.直白而富有力量:这首诗的语言十分直白,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了力量。“常”“深沉” 等词,直白地表达出诗人炽热、真挚的情感强度,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
2.省略号的运用:诗中六个沉重的省略号,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它们表达了诗人未尽的情感,留下了无尽的余韵,激发读者持续的共鸣,让读者在省略号中去体会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
通过对《我爱这土地》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IB中文中抒情类诗歌的一些常见写法:运用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巧妙结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方式,注重语言的锤炼,使语言简洁有力且富有感染力。在分析 IB 抒情类诗歌时,同学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与艺术魅力,相信会对大家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想要增加具体的写作技巧指导,或者结合更多诗歌案例进行分析,又或者你在IB中文Paper1,Paper2, IO, EE方面有任何问题,请在本页面注册一节免费试听课,我们老师会给你免费解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