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会藏着一段特别的成长记忆。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偷偷做过的那些“小动作”吗?在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中,少年明子的成长,就藏在那些细腻而生动的动作描写里。
“明子不声不响地脱了草鞋,赤着脚溜进院子。”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小时候想偷偷做点什么时,也会像明子那样,把鞋子悄悄脱掉,生怕大人们发现。汪曾祺用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让明子的调皮与胆怯都跃然纸上。
在《受戒》里,明子的动作总是轻快灵巧,比如他“蹑手蹑脚地绕到后院,推开柴门一条缝,眼睛咕噜噜地看着外头”。这样细节,让人物好像就在我们身边,让读者忍不住代入自己的童年。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多余的,它们串联起明子的成长轨迹——从懵懂到勇敢,从羞涩到坦荡。
汪曾祺笔下的动作描写还常常和环境气氛结合在一起。比如下雨天,明子在屋檐下“用小竹棍敲打积水”,一边躲雨一边观察世界。这个细节是不是让你想起小时候在雨天玩水、用树枝画地的快乐?动作让人物情感与环境自然融为一体,既有天真,也有温情。
这些小动作不仅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更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悸动和成长的痛痒。比如明子初见小英子时,不敢靠近,只是在门口徘徊,紧张到“手心里都是汗”。明子与小英子的互动,每一次回眸、每一个细微的身体语言,都让人感受到成长过程中的羞涩、好奇和悸动。
汪曾祺之所以被称为“生活美学大师”,就在于他笔下的细节不仅服务于叙事,更能唤起共情。动作描写是他让人物鲜活、故事生动的重要法宝。无论是小孩子闯祸时的慌乱,还是偷偷喜欢一个人时的紧张,那些细腻的描写总能唤醒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细读《受戒》,会发现很多动作描写都不只是“做了什么”,更是在传递人物情感。例如明子为母亲端饭菜时的认真,为师父挑水时的小心,甚至偷看小英子时的不安,都用动作让读者走进了人物内心。成长就是这样,在一次次行动中慢慢成型,在一次次试探中学会勇敢。
如果你在IB中文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在后台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