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aylor老师 · 2022年9月01
说到华裔少儿学中文,就跟中国小孩学英文似的,是个“老大难”。
正如我们国内小孩学习英文一样,从三年级开始接触英文,一直到高中毕业,整整九年,中间还要上各种补习班,但一跟外国人交流,就感觉自己仿佛是个“智障”,啥也不会说了,脑子里冒出的全是中文,想着怎么翻译成英文,所以也就有了“中式英语”的说法,闹了不少笑话,说到底,还不是因为没有英式思维,没有英语文化的认同感。
华裔小孩从小生活在一个被当地语言包围的环境之下,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我为什么要学中文?渐渐形成了当地语言的思维,也没有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了。
那华裔少儿丢失的这部分汉语思维,我们应该怎么建立呢?我们以英语作为对照语言,先来看看中英两门语言的思维差异:
一. 语言类型的差异
从语言类型学上来讲,英语是主语优先的语言,非常强调句子结构,表现在:
(1)主语必不可少,即使没有实际的意义,也必须存在,哪怕是it,there等做的“假位”主语。
(2)谓语在人称和数量上要和主语保持一致,即比较注重时态。
而汉语是话题优先语言,更加强调情景,通过建立情景传递信息,句子结构松散,有时候甚至没有主语。
比如:
汉语:中国领土面积很大,人口众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英语:China is very large in territory and has a huge population. It’s a big country indeed.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在“中国”这个语境之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前面就不需要加“中国”了,而英文就必须再用代词it作为主语去说明。
二. 具体及抽象
汉语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倾向于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式思维则是概括的、抽象的,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汉语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内容,而较多的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望梅止渴”中的“梅”与“渴”;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如:
汉语:你念过书没有?
英语:Have you been educated?
英文表达方式很明显比汉语更贴近实质,“读书”则表象化一些。
三. 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思维是线性结构,汉语思维是螺旋状结构,简言之就是中国人喜欢绕弯子,而外国人喜欢直来直去的。
你刚在星巴克买咖啡时,看到两个人在争吵,其中一个男的朝另一个女的身上扔了一杯热咖啡。后来你想把这件事转述给别人,于是,你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叙述方式上的很大差异:
中国人通常会这样说:我跟你说,刚我在星巴克买咖啡,看到一男一女两个人在吵架,那个男的直接把一杯热咖啡扔到了那个女的身上啊!
不同的是,一个外国人的叙述可能是这样:I saw a guy throwing hot coffee at a woman during an argument while I was buying drinks at the Starbucks.
如果将一件事情分成重点和背景,那中文一般是先铺陈背景,再进入重点;与之相反,英文一般是开门见山,先放出重点,然后再加上细节和背景。语文老师教作文时会说“欲扬先抑,起承转合”,这就是典型的中文思维啦。
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重建汉语思维呢?这些妙招值得一试!
1. 看图识字
看图识字是是比较适合3-6岁小孩使用的方法,它充分的考虑了小孩以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为主的优势,因为图画更加的生动活泼具体,能够吸引到小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家长可以多多利用一些动态的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小孩。
例如在教小孩认识“水”的时候,可以快速给出“水”的图片,然后让孩子欣赏一下古篆体,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再书写“水”字,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了解“水”字的演变过程中对其产生形象的认知以及深刻的印象。
这种方式对建立汉语思维的帮助是:
(1)隔绝了当地语言对学中文的影响。
(2)这种从符号到意义的经验过渡能够成为具有经验性汉民族思维方式培养的一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加快学生识记汉字的速度,而且加强学生对于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使得学习同样具有形象性特点的文化知识有据可循。
2. 思维导图训练
思维导图法是将颜色、符号、词汇、线条和图像融合在一起,从中心发散到四周,将看似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思维训练以及语言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从4,5岁开始就可以训练,从简单的方框,圆圈就可以画起,慢慢由浅至深,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快速实际汉语词汇,建立汉语词汇体系,还能很好的训练孩子的逻辑能力。
那要怎样利用思维导图法去进行训练呢?
以《你家有几口人》为例:
第一步:选出其中的要点:家和人,并分别解释两个词背后的含义及笔画。家可以是“我家”“你家”“他/她家”;人可以“男人”“女人”“老人”,尽可能的选择比较常用生活化的词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帮助汉字进行汉语词汇体系的建立。
第二步:解释“家人”的含义,从而引出家庭成员的称谓,这便涉及到了中文称谓与英文称谓的极大不同。这时可利用图画画出爸爸,妈妈和我,帮助孩子深刻理解“家人”的概念。
第三步:这时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其他称谓,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并与英文进行区分。这时还可引入问题,如:“你有哥哥吗?”,进行巩固。
第四步:介绍爸爸的父母称为“爷爷”“奶奶”,妈妈的父母称为“外公”“外婆”,并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
第五步:进行句子的操练。
——“你家有几口人?”
——“我家有( )人。”
这样就能让孩子进行充分的联想,并且形成一个清晰的体系与脉络。
这种方式对建立汉语思维的帮助是:
(1)趣味性比较强,生动形象,使得学生能够快速记忆汉字。
(2)是学生能够系统性的学习汉语词汇,建立汉语词汇系统,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汉语的词汇思维。
3. 有声思维法
有声思维法是指将大脑里的思维活动有声化,这种方法可能就更适合8岁以上的小朋友,有一定的词汇基础,并且能够简单的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能力。
说到这里家长可能有点懵,那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就是给孩子一个话题和基础框架,让他进行联想,然后把脑子里的想法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或者录下来,然后你再和孩子一起就行纠正以及语法辨析的过程。
记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让孩子先能够写下来或者录下来,以孩子的思想为主导,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过多参与,之后再一起进行纠正,说明原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怎么改正,这样才能起到一个语言思维训练的效果。
总而言之,汉语思维的形成就是一个不断灌输、纠正以及练习的过程,是需要长期的学习以及系统训练的,所以知道这些妙招后,一定要记得坚持下去。有条件的可以试试找专门的中文学校,比如灵犀中文,让孩子和老师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样也能让孩子少走弯路,避免“走偏”,毕竟古人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还是不无道理的。